1、中醫中藥能治療高血壓病嗎
高血壓是現代醫學名詞,中醫學誕生的時候,人類還沒測量血壓的工具,所以中醫古籍沒有這個病名。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醫不能治療高血壓病。高血壓是全身性的代謝性疾病,整體調理恰是中醫中藥的長處所在,高血壓病的癥狀較多,但以頭暈、頭痛為主。而中醫學對眩暈、頭痛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則早有記載,尤其一些古代名醫,留下了他們治療頭痛、眩暈的寶貴經驗,并被沿用至今,而且常用于治療現代人的高血壓病。中藥治療高血壓的優勢是可以避免西藥的副作用,不便之處是湯劑每天熬藥很麻煩,口感不好難以長期堅持服藥。高血壓病一般是終身服藥,西藥服用方便使得人們忽略了這一點而已。如果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中成藥,自然是揚長避短的好方法。
2、李東垣強調天麻治頭痛
李東垣是金代名醫,并且是當時的“富二代”,父親為他花錢買了個地方稅務官的職位。但他從小忠誠守信,極為看重品行操守,傳聞朋友故意安排他吃酒席用妓女作陪,他把妓女摸過的衣服脫下來燒了。有一年地方上流行一種叫做“大頭天行”的疾病,死了不少人。李東垣不滿意那些因循守舊的醫家,明明治療不成功死人了,還繼續用老一套方法對待病人,他自己用心鉆研醫術,終于研究出一個有效的藥方。他曾經師從名醫,有多部醫學著作傳世。他在《蘭室秘藏》中記載治療頭痛的經驗,認為“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療;眼黑頭眩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除”。
天麻的地上莖單一直立,宛如箭桿,被形容為“赤箭鉆天,有風不動能定風,無風自動可驅風”。故天麻又被稱為赤箭、定風草,常用于眩暈、頭痛等癥的治療。
3、張介賓用“十全大補湯”等治療眩暈
張介賓是明代著名醫學家,不過后代更多用他的號稱呼他——張景岳。他的醫學造詣很深,尤其對陰陽學說,從認識到應用都有獨到的經驗。他認為“眩暈一證,虛者居其八九……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。”他推崇用大補元煎、十全大補湯等治療虛證眩暈。他還對眩暈、頭痛進行辨別,提出“頭痛之病,上實證也,頭眩之病,上虛證也。”他認為眩暈多由“上氣不足”所致,治療上,頭痛、頭眩應有所區別,“上實者宜降宜抑,上虛者最不宜再伐生氣”。中醫學認為“氣血同源”,血行靠氣推動,氣有賴于血的濡養,氣不足則血行無力,導致頭部供血不足而發眩暈。有人采用經顱彩色多普勒檢查眩暈患者椎動脈,證實患者存在椎動脈供血不足,采用活血化瘀加快血流速度,改善血管壁彈性,輔以營養心肌、腦組織的藥物,療效良好。
4、王清任用活血行氣治頭痛
王清任是清代名醫,他少年開始學醫,又開過藥鋪,用今天的眼光看,王清任是具有獻身精神的研究型人才,他說:“治病不明臟腑,何異于盲人夜行。”他甚至到亂葬崗和刑場去查看人體內臟結構。他認為,人體受損都是傷于氣血,氣有虛實,實為邪實,虛為正虛;血有虧瘀,虧為失血,瘀為阻滯。他認為瘀血是由于正氣虛,推動無力造成的,故而他倡導“補氣活血”和“逐瘀活血”兩大法則。他創用通竅活血湯治療頭痛,方中以川芎、當歸、紅花、生地黃、赤芍活血化瘀而養血;柴胡、枳殼行氣疏肝;桔梗開肺氣,載藥上行,配伍枳殼則升降上焦之氣而寬胸;牛膝通利血脈,引血下行。諸藥配伍,具有活血祛瘀、行氣止痛之效。因此對血瘀氣滯之頭痛療效良好,至今仍被廣泛應用。